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中共党史、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教育宣传,充分发挥中共党史资政育人作用,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河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五届“高校党史教育论坛” 4月27至28日在河北省正定县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教育部社科中心主任、《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杂志总编王炳林,河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基地主任戴建兵,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宋学民,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综合处处长李凤龙,西柏坡纪念馆党委书记王红等出席论坛。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7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
王炳林在讲话中指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召开第五届高校党史教育论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3年6月,教育部和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在复旦大学等8所高校联合设立“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6年来,“研究中心”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逐步形成了“研究、资政、育人”三足鼎立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了红色文化传播合力。自2015年开始,“研究中心”每年组织召开一次高校党史教育论坛,搭建研讨交流平台,目前论坛已成为高校研讨弘扬党的历史和革命精神、交流推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重要品牌,成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会议主题,王炳林认为,开展国史研究,要处理好三种关系:在历史进程与历史经验的研究方面,需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上考虑重大问题。看待70年历史进程,要看到历史的整体性、曲折性和多样性,善于从总体上把握共和国的历史;按照全面、辩证、比较的原则,认真总结新中国的辉煌成就和丰富经验。在历史规律和历史精神的研究方面,应坚持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规律,深刻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以及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在把握历史规律时,要认识到历史精神不可替的力量,深入挖掘革命精神的理论渊源、实践基础和时代特征。在历史学与历史观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来看待历史,坚定历史自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会上,围绕“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赶考精神’与新中国70年辉煌成就”“党史研究与党史学科建设”“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建设”等议题,各位代表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中心副主任贾后明教授应邀参加论坛,并就延安时期全党理论学习和党史教育与代表进行了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