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臧爱绒 核稿:谭虎娃
11月13日下午,我校承担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延安时期未刊资料的收集、整理与数据库建设》合作研究签约仪式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百年史话》之《延安精神》编写研讨会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议室举行。我校副校长杨伟宏、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张建儒、副馆长李晓剑及相关研究人员,我校科研处、教育部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法学院、文学院、图书馆、泽东干部学院部分师生共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重大项目负责人张金锁校长主持。
研讨会上,教育部基地常务副主任谭虎娃和张建儒馆长就开展《怀安诗社诗集》整理出版、延安时期货币及相关经济政策、活动等未刊资料整理签订合作协议。张建儒馆长就项目合作内容、意义以及前景作了说明,我校文学院霍建波教授就《怀安诗社诗集》整理出版工作的价值与意义作了简要汇报。课题组成员任学岭、贾翠玲、贾后明等分别就延安时期已刊文献的研究情况、数据库建设、重大项目系列研究丛书和陕西、甘肃、日本、美国等地相关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进行了汇报说明。
与会人员研讨了教育部社科中心主编的大型系列丛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百年史话》中由我校承担的《延安精神》一书的编写思路、框架、风格及特色等问题,任学岭教授、高尚斌教授、张建儒馆长等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
杨伟宏副校长从项目主要参与者和科研主管工作两个方面讲了对课题顺利推进、科学管理的建议和要求。
张金锁校长在总结讲话中强调:一是与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合作协议对重大项目推进意义重大,一定要按照协议节点有序推进工作,将协议内容落地;二是要对标申报书全面推进重大项目,保证项目按时高质量完成;三是课题组要放宽视野,打开思路,在课题深入研究基础上写好资政报告,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四是《延安精神》编写一定要积极吸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要体现出科普性、典型性、故事性、艺术性等史话编写的特征,要在历史脉络清晰的基础之上有简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