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单位概况研究团队科学研究制度建设图书资料合作交流人才培养研究宣传红色资源
 

 

“文化抗战与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学术研讨会在延安大学召开
杨利文 

6月28日上午,“文化抗战与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学术研讨会在延安大学举办。研讨会由延安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办,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延安精神研究中心、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红色文化学刊》编辑部、《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延安大学学术期刊中心等多家单位和机构联合承办。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8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延安大学副校长谭虎娃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延安是中共中央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扭转了中国前途命运的圣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改造和转化,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发展目标,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文化抗战是“抗战建国的一种重要的斗争武器”,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延安大学研讨文化抗战,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探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主题报告环节,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刘学侠教授阐述了延安整风运动的历史贡献,突出说明了整风运动创造了以整风方式促进党的团结统一的新模式,构成了独特马列主义政党文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陕西省中共党史学会执行会长、西安邮电大学袁武振教授认为,陕西军民对抗战的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建立文化统一战线、积极参军支援抗战、保卫河防和大西北、创建模范抗日根据地等6个方面。

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李震教授指出,延安是中国红色文艺传统的开创地,中国红色文艺美学反映着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化、中华民族民间审美趣味的文人化、西方艺术形式的本土化在实践中的复杂聚合,而最基本的出发点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现代哲学》编辑、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罗嗣亮教授考察了抗战期间《论持久战》的国际传播的渠道和过程,认为这一行动对毛泽东军事和哲学思想的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产生了重大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玲教授以党员的道德修养教育为考察对象,认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加强党员道德修养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大量弘扬了共产主义道德,而且还合理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精髓内容,吸收借鉴了西方文明中一些道德理念,形成了极具革命特色的党员道德修养教育内容,形成了社会、家庭、个人、革命工作四个维度的党员道德修养教育内容。

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立柱教授研究了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民族气节教育,认为民族气节教育使根据地军民具有了无与伦比的精神气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凝聚力,奠定了赢得抗战胜利的精神基础。

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常改香教授高度评价了抗战时期中共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运动,认为其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思想引领、人心凝聚和能力提升等作用,并指出新时代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的重要性。

下午的分论坛研讨中,与会代表从文化抗战的思想重点、领导体制、精神创造、文化产品等方面进行了分组讨论,并向大会作了汇报。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对外来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在这一过程中,文化抗战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了伟大抗战精神。研讨文化抗战的重要作用,对于担当新时代文化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已是首条
下一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延安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2025年度自设项目申报通知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延安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地址:陕西·延安·延安市新区公学北路1号 电话:0911-2650222 邮编:716000 邮箱:yandahongsejidi@163.com